2025年上半年,鲁抗医药交出了一份难称满意的业绩“中考”。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预计同比下降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持续放缓,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与此同时,公司正在推进一项不超过12亿元的定向增发计划,用于多个生产基地扩建与新品研发。然而,在营收与净利同步承压的当下,这场募资计划是否能精准“输血”成为市场高度关注的焦点。
鲁抗医药的定增项目涵盖高端抗感染制剂产业化、生物药CDMO平台建设和创新药品种储备等方向,均为当前政策和市场鼓励的重点领域。公司管理层在公开回应中表示,募投项目均具备明确的市场导向和成长潜力,且已有较为成熟的产能规划与客户对接机制。但上交所问询函的重点也直指“落地可行性”与“市场消化能力”问题,核心质疑在于:鲁抗当前的技术能力与市场开拓力,是否足以支撑这轮大规模扩张?
现实是,公司近年来的业绩增长动能略显疲软。从财务数据看,2022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增速持续处于个位数区间,净利润则呈波动式下滑。尤其是2024年,原料药价格波动、成本端刚性增长及国内招采政策持续推进,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对一家主营抗生素、原料药和制剂为主的老牌药企而言,传统业务天花板已经显现,而新业务尚未形成足够的利润支撑。
展开剩余62%值得注意的是,鲁抗医药近期在仿制药领域也有动作。例如公司正加速推进国内首个某“明星抗肿瘤药”的首仿上市工作,项目号称市场空间可达5亿元以上。但业内普遍认为,该品种尚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短期内能否成功落地仍存变数。更关键的是,在当前仿制药集采常态化、利润空间趋近边际成本的背景下,依赖个别仿制药冲量很难构建长期增长逻辑。
另一方面,鲁抗医药正试图通过“向上走”,发展创新药与CDMO业务来打开新增长空间。其拟募资投建的生物药CDMO平台被寄予厚望,涵盖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及其他高端生物制品研发与中试能力建设。然而,目前国内CDMO市场高度竞争,药明康德、凯莱英等龙头早已形成较高的客户粘性与技术壁垒。对于鲁抗医药而言,如何在资源投入不足与客户拓展不明朗的背景下抢占一席之地,是一道现实考题。
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鲁抗医药的“转型叙事”缺乏连续性。在过去几年,公司围绕大输液、生物制药、抗生素优化、绿色原料药等方向均有投入,但多数项目的产出周期长、技术转化率不高,导致资本市场对其“讲故事”的能力逐渐丧失信心。而当前的定增,也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业绩掉队之后的融资补血”,担忧募资项目未来转化为真正利润的能力。
此外,股东结构与治理机制也成为观察这轮定增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目前公司控股股东为山东国资背景的鲁抗集团,国有资本推动企业扩张往往更强调“战略意义”,但在资源配置效率和盈利能力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二级市场中,这一特征容易导致估值“打折”甚至融资困难。
从市场反应来看,鲁抗医药在公布定增计划后股价短期走强,但随着业绩预告发布后走势逐步趋弱。这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其“内生修复+外部输血”模式仍持谨慎态度。毕竟,仅靠大手笔融资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业绩反弹,核心仍取决于企业能否借助募投项目真正实现产品升级与盈利结构优化。
资本市场对鲁抗医药的耐心并未完全丧失。一方面,公司具备一定的原料药与制剂产业基础,在环保趋严、供应链本地化背景下仍有短期防御性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山东医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鲁抗仍被寄望于成为区域医药创新生态的支撑节点。但能否真正走出传统药企增长乏力的惯性路径,仍需时间与更具实质性的战略兑现。
在大健康赛道进入技术驱动、资本审慎的新阶段,像鲁抗医药这样的传统企业正站在“原地踏步”与“大胆突围”的分岔路口。定增可以是机会,也可能是风险的放大器。决定结果的,始终是企业自身的战略执行力和面对竞争压力时的自我革命能力。鲁抗医药要想摆脱“增长焦虑”,靠的可能不是再讲一个新故事,而是讲好一个有兑现力的老故事。
发布于:四川省配查信-股票配资开户流程-首选配资炒股网-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