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秦淮河畔水波荡漾,歌舞升平,多少才子佳人曾在这里流连忘返。他们或温婉娇媚,或风流倜傥,成为了金陵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由此孕育出了著名的“秦淮八艳”。
秦淮八艳包括柳如是、马湘兰、汴玉京、李香君、董小婉、顾横波、寇白门和陈圆圆。其中,最美丽动人的当属陈圆圆,最温柔体贴的是董小婉,而最具胆识和担当的则是柳如是。
然而,在这八位美女中,最具独特气质的要数“画兰妙手”马湘兰。她虽不算绝世美人,但拥有纤细的柳眉、清秀的细目,身姿轻盈宛如扶风的杨柳,肌肤白皙细嫩,举止婀娜多姿,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也就是说,马湘兰虽容貌普通,却能在美女如云的秦淮河畔独占鳌头,这与她那种清雅脱俗的气质以及非凡的才华密不可分。她的诗画艺术、专一情感、豪爽性格和高尚品质,使她在众多美女中脱颖而出。
俗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马湘兰正是凭借她的气质与才华,成为这座繁华水乡中耀眼的存在。然而,她虽然名声远扬秦淮,却一生凄凉,苦恋情郎三十余载未果,最终在57岁时郁郁而终。
公元1548年,马湘兰诞生,她原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字月娇。因她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
展开剩余91%马湘兰与其他秦淮八艳不同,她的身世没有明确记载。她究竟是官宦人家出身,还是平凡人家的女儿,甚至为何独自流落金陵青楼卖笑为生,均无从考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祖籍湖南,正是一位湘妹子。她酷爱兰花,天性灵秀,诗画皆佳,尤其擅长绘制兰竹画。她常在画作上题名“湘兰子”,这三个字中隐隐透出才女的凄凉与孤寂,也由此形成了“马湘兰”这一名字。
历代以来,颜值常被视作一个人的通行证,尤其对女子而言更是如此。但据说马湘兰的容貌并不惊艳,只能算中等。
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的丈夫钱谦益,曾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这样评价马湘兰:
“姿首如常人,而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见之者无人人人自失也。”
言下之意,她虽无惊艳容颜,却举止轻盈如春柳摇曳,神情灵动如早莺啼唱,举手投足间巧妙地迎合人心,令人见之无不为之倾倒。
马湘兰最令人赞叹的,是她那画兰花的技艺和吟咏兰诗的才华。她的兰画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珍品,有人甚至为求一幅兰画不惜重金。时至今日,马湘兰的诗画仍是极具价值的收藏品。
传闻日本东京某博物馆里珍藏着马湘兰的“墨兰图”,或许她自己也未曾想到,这些兰花画会流传千古,红遍中外。
那么,马湘兰为何能画出如此生动传神的兰花,赢得世人疯狂追捧?
其实,因为她真心爱兰,懂兰之道,才能将兰花的清雅之韵完美展现。她在宅院中种满兰花,悉心照料,日复一日。她用自己纯净的心灵,体悟出兰花的清灵雅致与气韵,才能把兰花的风姿神态绘制得栩栩如生。
“因爱兰,故能呈现极致。”
事实上,凡是真心爱兰的人,性格与处事风格也会与兰花相通。马湘兰不仅擅画兰诗,交谈时声音如莺啼婉转,神态娇媚,为人善解人意,知识渊博,谈吐风趣,引人入胜,令人如沐春风,真可谓妙不可言。
渐渐地,马湘兰成为秦淮河畔的“红人”,她门前宾客络绎不绝,许多有身份的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凭借客人馈赠,她积攒了不少财物。
因一生钟爱兰花,马湘兰在秦淮河边建了一座小楼,曲径通幽,遍植兰花,环境清幽雅致,风景如画。她给楼取名“幽兰馆”,与钱谦益为柳如是建的“绛云楼”相映成趣。
马湘兰还有一处独特之处,天生一双大脚。在传统社会,这常被人嘲笑。曾有一次,她新做裙子遮掩大脚,仍被一位姓陆的诗人讥讽。
这位诗人作诗调侃:
杏花屋角响春鸠,沈水香残懒下楼。
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
这虽成趣谈,但马湘兰不以为意。她门前车水马龙,出入气派非凡,坐高车驷马,随从奴婢众多,与豪门贵妇无异。
由于收入丰厚,马湘兰性格豪爽,慷慨大方,经常资助那些一贫如洗的穷书生、家道中落的商人以及附近生活艰难的老人和病弱者。
她心怀侠义豁达。
然而,即便如此,马湘兰心中也难掩身为风尘女子的孤独与凄凉。她的生活虽丰富多彩,但在旁人眼中,她依然是烟花女子。
其实,马湘兰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成为一名普通女子,拥有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一段真挚的爱情,以及一位真心疼爱她的丈夫。终于,她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易招风。
24岁那年,马湘兰因无意得罪权贵,被官府逮捕入狱。狱中,凶狠的官吏趁机敲诈她不少钱财。
她被折磨得惨不忍睹,披头散发,赤脚而行,眼睛哭得又红又肿,昔日的娇媚风采荡然无存,情况岌岌可危。这时,一位名叫王徲登的才子出面相助,帮她摆平了困境。
人在困境中,最易对恩人生情,马湘兰也不例外,从此对王徲登一见倾心,甚至苦恋终生!
王徲登乃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四岁能对对联,十岁作诗,少年成名,声名远扬吴郡,还是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弟子。后来因牵连未获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归隐江南。
仕途受阻后,王徲登开始放浪形骸,沉溺烟花之地,凭借深厚文化素养,结识了不少名妓。机缘巧合,他遇见了马湘兰,才子佳人相见恨晚。
从此,两人情投意合,常出入“幽兰馆”,煮酒品茗,赏兰论诗,日子闲适而美好。
有一次,王徲登如同马湘兰的粉丝一般,向她索求一幅兰画。马湘兰对他早有好感,便画了一幅自己最擅长的叶兰图,画中清灵空幽。并题写《墨兰诗》,字里行间流露出她的心迹。她虽是烟花女子,但并非水性杨花,恰似悬崖上的孤兰,非凡俗之辈所能轻易接近。
面对这份温婉的表白,王徲登心领神会。但要接受每日迎送无数宾客的名妓,心中仍有顾忌,未曾许诺,只是客气收画表示谢意。
马湘兰误以为被拒,心伤难抑,但对王徲登的情感难以割舍,两人继续交往,却再无婚嫁之谈。
不久,王徲登被举荐参与编修国史,听闻朝廷召唤,他振奋精神,准备北上赴任。
马湘兰既为他高兴,又为离别难舍,特意为他举办饯行宴。席间,王徲登豪言将来共荣,马湘兰虽未明言,却心怀希望。
宴席上,她嘱咐千般不舍,如同妻子对将远行丈夫般情深。然而,男人的承诺多虚幻,仕途之重要远胜于情感。
王徲登离去后,马湘兰闭门谢客,以示心迹,期待他仕途得意归来,自己摆脱青楼生涯,伴他左右。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她苦苦等待,杳无音信。她每日在“幽兰馆”牵挂思念,而王徲登如“黄鹤一去不复返”。
王徲登并非薄情,只因仕途不顺,京城编史遭排挤,仅做杂务,前途渺茫,心灰意冷,回到江南。心境郁闷,对马湘兰情意淡薄,遂迁居姑苏,断绝终身相守念头。
可怜马湘兰仍一往情深,得知其搬家,追随姑苏,常慰藉王徲登。两人关系似兄妹,邻里皆如此认知,而马湘兰默默忍受痛楚。
这段“兄妹情”维持了三十余年。如此长情的守候,对于一名风尘女子而言,实属难能可贵。
马湘兰对王徲登的爱情,三十多年如一日地执着。作为青楼女子,真正相依相伴者寥寥,情深者更少。即使王徲登内心也有轻视。
岁月流逝,马湘兰逐渐看清,王徲登非良配。但她能如何?只能将哀怨诉诸诗词。
正如她在《蝶恋花》中写道:“默默此情谁与共?暗得飘向罗裙去。”
实际上,马湘兰人品高贵,才华横溢,追求者众多,但她都一一拒绝。她在感情上极为洁癖。
为王徲登耗费三十余年光阴,五十岁时仍有年轻男子仰慕。
一日,一位英俊才子因敬慕马湘兰拜访,久久不愿离开。外面突然有泼皮讨债大吵,少年慷慨解囊为她还了三百缗,真情显露无疑。
马湘兰本性豪爽,对少年极好。少年坚决要求她为妻,甚至指着江水发誓:“我要娶你为妻,不答应就跳秦淮河。”还在秦淮河畔买房,赠送珍贵首饰,均被马湘兰拒绝。
此时马湘兰已过五十,思想成熟。她认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大,不会幸福,故婉拒。
她半开玩笑地说,外面人都说他们像汉朝馆陶公主宠幸少年,实属笑话,年过半百的青楼女子怎会做新妇?
虽年逾五十,马湘兰仍风采依旧,光彩照人,能被年轻人仰慕并不奇怪。
1604年,王徲登七十大寿,马湘兰买楼船,载小丫头十五人专程赴姑苏祝寿。宴会歌舞升平,连饮数月,成为苏州盛事。
此时两人已分别十六年。
马湘兰57岁,风韵犹存;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信-股票配资开户流程-首选配资炒股网-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