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位于南美洲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它东邻法属圭亚那,南界巴西,西连圭亚那,北濒大西洋。国家不大但位置不错,国土面积约16.4万平方公里(包括同圭亚那有争议的1.6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只有约66万人。
我们对苏里南的布局很早,到了2019年11月,中苏关系就已经正式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2024年4月苏里南前总统单多吉对华国事访问。
2024年中苏双边贸易额为4.24亿美元、约合30亿人民币,其中我们对苏里南的出口金额约为3.63亿美元、约合26亿人民币,这只是起步!
苏里南的矿产主要是铝土矿,其他矿产还有石油、黄金、铁、锰、铜、镍、铂等。铝土矿已探明保有储量约5.8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
2020年1月美国阿帕奇石油公司和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在苏里南近海海域第58区块发现大量可开发的海底石油,未来发展潜力较大——苏里南近海海域已发现5处海上石油资源。
早在2000年的时候,苏里南—圭亚那盆地就储藏着超过150亿桶的原油和1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2025年底就会开始有产出,另外苏里南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3%。
不过,回顾苏里南的殖民史和独立史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情况很特殊,需要小心应对!
16世纪初西班牙人首先宣布这片土地归属自己,但荷兰人却后来居上——从公元1602年起荷兰人在此建立定居点,到1667年通过《布雷达条约》,用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换来苏里南的控制权,自此开始了长达约300年的殖民统治。
也不能说荷兰人什么也没做,他们给苏里南地区带来了种植园经济,甘蔗、咖啡、可可和棉花成为支柱产业。为了支撑劳动密集型的种植园,他们从非洲运来了数十万黑奴,大约有30-35万黑奴被带到苏里南,但到1863年奴隶制废除时,仅剩不到五万人存活,生存条件是非常恶劣的!
奴隶制废除后,荷兰人又从印度、印尼和当时的清朝引入契约制劳工,以填补种植园的劳动力缺口。而这种移民政策也造就了苏里南多元的人口结构,当然,自然也会有一些矛盾。
20世纪初苏里南的经济似乎交了好运,铝土矿的发现让这个小国一跃成为全球重要供应商,美国铝业公司和荷兰企业联手开发,建起了炼铝厂和水电站。到20世纪中叶,铝土矿出口占苏里南收入的80%左右,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命脉。
纵观荷兰对苏里南的殖民统治,从原本的种植园经济到20世纪的被动反馈,苏里南的生活并不算差,荷兰政府每年还要拨款援助苏里南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而且苏里南人出生就拥有荷兰国籍,可以自由前往荷兰读书或工作,且无需向宗主国纳税。
不过苏里南在20世纪50-70年代,像个被荷兰精心养护的“后花园”和“样板房”,表面光鲜实则根基不稳,成为荷兰在国际上宣传自己不断付出的重要话题——苏里南的经济高度依赖铝土矿和荷兰援助,产业单一且自主性几乎为零。
而且这种“温室花朵”的日子,苏里南居然也过腻了:1973年,寻求苏里南独立的领袖亨克·阿龙提出独立主张,喊出了自己当家做主的口号。巧合的是,荷兰正发愁如何甩掉苏里南这个经济、政治与外交方面的包袱,见此机会立刻与苏里南展开谈判,强烈要求苏里南尽快独立。
这时苏里南反而踌躇起来,提出一个观点,即荷兰在历史上对苏里南进行过殖民统治,所以需要经济补偿;荷兰既然支持苏里南独立却又不想继续援助苏里南,也需要经济补偿。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一个奇怪的协议:只要苏里南愿意独立,荷兰就愿意提供35亿荷兰盾(当时约合20亿美元)的“分手费”,分15年支付。
苏里南感觉这个价格很合适了,于是在1975年11月25日宣布脱离荷兰、正式独立,成为南美洲最年轻的主权国家。
这笔巨额“分手费”在当时感觉很诱人,但其实有一些附加条款,比如荷兰要求苏里南必须用这笔钱购买荷兰的商品和技术,所以大部分资金又流回了荷兰口袋;比如20亿美元需要分15年支付,通货膨胀和汇率波动让实际价值大幅缩水;比如苏里南独立后荷兰不用再直接大量援助了……
这种后果在80年代中后期不断显现出来,没了荷兰的援助,苏里南才发现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独立以前荷兰每年拨款占苏里南预算的40%以上,这部分资金骤然消失,苏里南只能靠印钞度日,自然导致通货膨胀失控,从80年代初就达到了两位数,进入80年代中后期就达到50%以上,物价飞涨、失业率一度攀升至17%,普通人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以前发现铝矿,后来发现能源(比如石油),但根本问题不在这里!所以进入2025年,苏里南的经济仍未走出低谷。
按照世界银行2023-2024年的数据,苏里南的人均GDP约为6900美元,不仅只有我们的一半,而且也低于南美洲的平均水平——这可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总人口只有60多万人的国家。至于最令苏里南头疼的通货膨胀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维持在每年20%左右的通胀率,所以贫困率一直居高不下,近一半人口挣扎在温饱线。
配查信-股票配资开户流程-首选配资炒股网-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