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位十八年冬天,百官齐聚正阳宫举行盛大筵宴。明日初升,阳光普照大地,五湖四海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无题》
这首诗虽然作者不详,但无疑生动描绘了当时明朝的强盛与繁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明朝的辉煌自然备受后人瞩目。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寒微,从一个乞儿成长为一国之君,其励志故事广为流传。然而,关于他最终选择的皇位继承人,却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和讨论。
后人曾推测,如果朱元璋在长子朱标去世后,舍弃了建文帝朱允炆,而改立朱允熥为继承人,或许朱棣就不会起兵反叛。这其中的缘由到底是怎样的呢?
朱标之死,令朱元璋痛彻心扉。
朱元璋的传奇经历虽为人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他已成为天下共主,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始终深切敬重并宠爱自己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对他们的长子朱标更是寄予厚望。
展开剩余83%朱标为人宽厚善良,性情温和,朱元璋坚信他将来继位必是一个勤政爱民的明君。因此,他对朱标倾注大量心血,悉心培养,还多次派他代表自己巡视全国。原本这是极高的荣誉,却未曾想成了朱标的噩运。
朱标体弱多病,虽经细心调理,仍不如同龄人健康。巡查途中,很快因水土不服染上风寒。起初大家都以为不过是寻常感冒,稍加休养便会痊愈。岂料病情日益加重,回宫后请来多位名医诊治依旧无效,不到一年便香消玉殒。
悲痛欲绝的朱元璋哭泣不止,无论朝中大臣如何劝慰均无济于事,甚至愤怒杀了数名官员。他感叹命运多舛,幼年丧父母,晚年又失去最心爱的儿子。其他子嗣虽多,却不过是血脉的延续,唯独朱标是自己亲手带大,教他走路说话的骨肉,怎能不让人痛彻心扉!
幸好朱标留下了儿子们,这成了朱元璋唯一的慰藉。于是他每日召见孙辈入宫,借此缓解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也因此对其他儿子渐渐疏远,唯独宠爱孙子们。
为何最终没有立朱允熥为皇?
朱元璋对朱标的长子朱允炆和嫡孙朱允熥都颇为宠爱。朱元璋一向重视嫡庶之别,自然对嫡孙朱允熥尤为看重。
朱允炆作为朱标的长子,也是朱元璋的长孙,自然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再者,朱允炆性格淳朴仁厚,极似朱标,他常陪伴朱元璋左右,总让父亲想起早逝的长子,因此对他怀有复杂的情感。
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对孙子的喜爱日益加深,反倒渐渐疏远了自己的诸多儿子。二皇子、三皇子才能平庸,四皇子虽有勇谋,但并非马皇后亲生。
权衡再三,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为继承人。
那么为何选了朱允炆而非嫡孙朱允熥呢?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
晚年的朱元璋变得多疑,许多与他并肩作战的老臣被相继杀害。文臣尚且能忍受,但手握兵权的武将让他尤为忌惮。他害怕有人凭借武力谋权篡位。
而朱允熥虽为嫡子,但其母为武将之女,朱元璋担心未来如果朱允熥登基,外戚势力将过于强大,威胁朝政稳定。
更何况朱允熥性格急躁冲动,朱元璋认为若由他继承皇位,恐怕难以治理国家。
相比之下,朱允炆的母亲是文官之女,这一点令朱元璋十分满意,意味着其登基后不会有强势外戚干政,且性格宽厚仁善。综合考量后,他最终决定立朱允炆为太子。
然而,朱元璋未曾预料到自己儿子的心思,尤其是朱棣的反应。朱棣自认有才干、有谋略,之前被朱标压制还忍了,现在竟被一个年轻毛头小子压制,实在难以接受。但对朱元璋他敢怒不敢言,朱元璋在世时,朱棣仅守封地,表现相当安分。
然而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后不到百日,朱棣便以“清君侧”之名发动进攻。
朱允炆根基尚浅,根本无法抵挡朱棣的强大军队。战争迅速决出胜负,朱允炆失踪,生死未卜,朱棣则成功夺取皇位,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江山。
其实若当时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熥,局势或许大为不同。首先,朱允熥作为嫡子,更容易获得文武百官的信任,朱棣也不会如此不满。其次,朱允熥母亲是大将军之女,若朱棣起兵造反,恐怕这位大将军首先会反对,极有可能拼死抵抗。
如此一来,朱棣想篡位就难上加难,甚至不会萌生反叛念头。他敢于大军南下,也正是因为确信朱允炆缺乏强大外戚支持,且朝臣对他信任不足。
可以说,朱元璋算计了许多,却没有料到最大的危机竟然来自内部家族的矛盾。
结语:
尽管朱棣夺位名不正言不顺,但他即位后施政果断,勤政爱民,严防外族入侵,使百姓安居乐业。总体而言,他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虽未获朱元璋认可,但其功绩不可磨灭。
至于朱允炆,史书无详尽记载,但我们仍怀有希望,期待他被旧臣救出后能隐姓埋名,安然度过余生。当然,这只是美好愿望,具体真相尚需更多历史资料揭示。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信-股票配资开户流程-首选配资炒股网-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